武隆仙女山。(本报资料图片)(武隆区委宣传部供图)
机车轰鸣、实景演艺、艺术展览、荷塘寻宝、篝火晚会、坝坝电影……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,不少人都进行了一次或长或短的出游旅行。
其间,武隆区旅游业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:接待游客148.84万人次,同比增长1.43%;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.8亿元,同比增长1.28%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、连日阴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,武隆旅游业逆势上扬,成为国内复苏的文旅市场中的一个亮点。
景区国际化、产品国际化、功能国际化、营销国际化、服务国际化……做强旅游经济、做大游客总量,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,创新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——武隆已踏上新时代征程。
劣势变优势
从国家级贫困县到世界遗产地
地处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——武陵山区腹地的武隆,80%的乡镇、75%的行政村都处在大山区、高山区和石山区,是典型的“七山一水两分田”地貌,1999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5%,2002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。
大山阻隔、交通制约、工农业迟滞,是武隆人不得不面对的困局。采石场、煤窑是当地人发家致富的依靠,对于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,此举无异于“杀鸡取卵”。
“对武隆而言,绿色发展不是‘选择题’,是‘必答题’。借‘绿水青山’甩脱‘贫困包袱’,我们没有多选项。”武隆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称。
芙蓉洞景区的开发,对武隆具有划时代意义。这座被誉为“地下艺术宫殿”和“洞穴科学博物馆”的溶洞,拉开了武隆旅游开发的大幕。
1993年,武隆江口镇一村民在放羊时意外发现了芙蓉洞,洞里玲珑剔透、五光十色的沉积物令他震惊。
消息不胫而走,吸引了多支国际知名洞穴探险团队来到武隆进行科学考察,芙蓉洞因此也被评为“世界上最好的旅览洞穴”。
当时的武隆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,旋即实施“旅游兴县”“打造旅游品牌”的发展战略,仅花了6个月时间,便做到当年发现、当年论证、当年规划、当年开工、当年开放。1994年,芙蓉洞景区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,实现门票收入200万元,让武隆掘到了第一桶“旅游金”。
此后,武隆进入景区全面开发阶段,仙女山森林公园、黄柏渡漂流、芙蓉江、天生三桥等一批景区景点相继诞生。
2007年,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以重庆武隆、云南石林、贵州荔波为代表的“中国南方喀斯特”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更是在武隆旅游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2011年,武隆喀斯特旅游区(天生三桥·仙女山·芙蓉洞)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“20多年来,武隆游客接待量增长了300多倍,旅游综合收入增长了8500倍。数据背后,是我们一届接着一届干,一棒接着一棒跑,坚持把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,以抓铁留痕的拼劲闯出旅游脱贫攻坚的新路。”上述负责人称。
文化植入景区
突破“好山好水好无聊”的怪圈
观光旅游、避暑旅游等确实让武隆火了起来,让武隆成为重庆旅游经济的标杆。
不过,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,游客需求呈现多样化、个性化、特色化趋势,旅游不再是简单地看山看水,而是已升级为赏山赏水赏文化。
以观光为主的武隆旅游再次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,如果不能突破“好山好水好无聊”的怪圈,就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可能。
2012年,大型山水实景演出《印象武隆》横空出世,武隆再次成为重庆文旅融合“吃螃蟹者”。如今,“川江号子”在桃园大峡谷已唱响8年,节目历经多次改版升级,前往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。
“目前,该演出已上演2300多场,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,实现门票收入近4亿元。更重要的是,该实景演出把‘过境游’变成‘过夜游’,拉动餐饮、住宿、交通、购物等创收近30亿元,拉动比约为1∶7。”武隆喀斯特印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军称。
不仅如此,2019年,懒坝国际禅境艺术度假区在武隆羊角街道清水村开园,不久便一炮而红。
“我2012年到仙女山度假,当时这个村土地贫瘠、房屋破旧,村落几近处于‘空巢’状态,跟大多数偏远山村一样,凋敝是给我的第一印象。”懒坝国际禅境艺术度假区项目出品人陈勇回忆。
但他很快被当地的青山绿水、云雾氤氲和喀斯特地貌吸引。“日本人在越后妻有地区用大地艺术革新乡村,是世界知名文旅目的地,在中国可否也尝试一下呢?”有着浓厚艺术情结的他脑袋里闪现出一个大胆的念头。
经过考察、论证、设计……仅用两个月左右时间,陈勇与团队就制定出了一套“艺术兴村”的方案,懒坝项目随之上马。
后经过8年的开发建设,给“生命拍照”的心跳博物馆、充满“野性的思维”的巨幅泥画、奏响乡村“交响乐”的竹音剧院、展现童话浪漫的巨人雕塑等一批国际IP作品相继诞生。这些作品注重亲民性、参与性、在地性、生态性、多样性、功能性,不少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“我们去年8月开园以来,游客数量已达到20多万人次。今年国庆假期,度假区更是‘一床难求’。目前,度假区80%的员工是当地村民,还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发展农家乐。”陈勇称。
文旅融合,让武隆的好山好水成功实现“好欢乐”的品质飞跃。
景城村融合
“黄金廊道”带火全域旅游
山与云,茶与雾,林与木……走进位于武隆区豹岩村天尺坪的白马山天尺情缘景区,临崖望仙、幽谷寻涧,恍若置身国画中。
谁会料到,这里虽与仙女山隔乌江相望,但几年前,一个是世界自然遗产地、国家5A级风景区,每年吸引上千万游客打卡;一个却是交通闭塞、山高坡陡、土壤贫瘠的市级贫困村,2014年贫困发生率达11.67%,“无柴无水天尺坪”是其真实写照。
“起初,我们种烟叶,比起传统三大坨(洋芋、苞谷、红苕),经济效益虽好一些,却无法从根本上让我们丢掉‘穷帽子’。”白马镇豹岩村天尺坪村民小组组长张明文称,他们真是守着“金山”饿肚子。
深耕仙女山、错位拓展白马山,以点带面发展全域旅游……2016年,白马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在村民的殷殷期盼中成立。
“相比常见景区开发不同,我们创新采取了旅游廊道带动增收的模式。”管委会主任路长江称,武隆将生态资源相似的贫困区就近纳入仙女山、白马山等4个旅游扶贫带,作为4条“旅游黄金廊道”进行打造,再通过“旅游+”布局高山蔬菜、有机茶叶、特色林果、中药材等产业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
2018年,白马山天尺情缘景区建成开园,在其融合、带动、辐射作用下,豹岩村目前成功打造了红茶品牌“仙女红”,兴办了农家乐35家,2019年人均纯收入增至16400元,贫困户全部脱贫。
目前,武隆还有一个更加宏伟的计划,在仙女山、白马山之间的乌江上空架起一座“天下鹊桥”。桥不仅本身是一个景点,还将实现两山的无缝连接,让廊道效应更加凸显。
“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,接下来,武隆将按照景区国际化、产品国际化、功能国际化、营销国际化、服务国际化的要求,不断完善配套设施、提升服务质量、做大游客总量、做强旅游经济,打造国际旅游精品景区,努力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,推动武隆文旅再上新台阶。”路长江说。
(记者 韩毅)